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一个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并且力求全面深入的问题:如何把ETF的净流入流出、CME的期货市场,以及交易所比特币存量这几个关键数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抽丝剥茧地看出现货价格的实质性影响。
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ETF净流入数据非常漂亮,动辄几个亿美金,但是比特币价格却纹丝不动,甚至还微微下跌?或者有时候ETF在净流出,比特币价格反而上涨?
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其实颠覆了我们对于ETF的传统认知。大多数人都认为,净流入就意味着买了现货比特币,价格理应上涨。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持续的ETF净流入,但比特币价格却迟迟未能突破前高,这到底是为什么?
今天,我就试图揭开这个谜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一起探索背后的真相。
ETF的运行逻辑:你真的了解吗?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ETF的净流入,真的代表ETF经纪商买了等值的现货比特币吗?
乍一听,这似乎是个愚蠢的问题。所有了解ETF的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当然!你给了ETF钱,他们当然要买成比特币现货份额,存在自己的托管地址中,再把ETF的份额给你。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理解很可能是错的,而且错得非常离谱!
仔细研读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给各家经纪商的文件,你会发现,申购ETF其实有两种方式:
- 实物申购: 你手中持有现货比特币,把它交给经纪商,他们给你ETF的份额。市场普遍认为,这种情况只占整体的20%,甚至更少,而且主要参与者是机构投资者或大型基金。
- 现金申购: 你给经纪商美金,他们给你相应的ETF份额。超过80%的申购都属于这种方式。
很多人到这里就结束了他们的理解,认为经纪商会拿着美金去买比特币现货。但如果你仔细研究SEC的规则,你会发现,这部分资金其实有三个去向:
- 流入现货: 转化成现货比特币,进入链上托管地址。这部分资金对现货价格有正向推动作用。
- 流入期货市场: 在一定条件下,资金可以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对冲。
- 流入期权市场: 同样,资金也可以进入期权市场,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关键点在于,SEC规定经纪商需要有足够的储备金,但并未强制要求具体比例。换句话说,ETF可能只有一部分资金真正用于购买现货比特币,剩余的资金则进入了期货和期权市场。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ETF有100万美金,它可能只用50万美金去买比特币现货,而另外50万美金进入期货市场做对冲。
期货对冲:价格影响几何?
进入期货市场的资金,经纪商通常不会做单边的多空操作,而是进行Delta对冲。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是ETF的投资者,你相当于借钱给经纪商去购买ETF份额。借钱投资进入期货市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冲,以避免单边赌错方向带来的巨大损失。
所以,现金申购的金额只有一部分会转化成现货,而且只有这部分才对价格有正向推动作用。进入期货市场的部分,只会做对冲,对价格几乎没有影响。
利润驱动:经纪商的选择
为什么做市商或经纪商更倾向于将资金流入期货市场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全额现货和期货对冲的成本:
成本类型 | 全额现货 | 期货对冲 |
---|---|---|
托管费用+链上费用 (年化) | 0.8% | - |
保证金利息 | - | 1.5% |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额现货需要支付托管费用和链上费用,而期货对冲只需要支付保证金利息。更重要的是,如果经纪商做市,他们还可以从对手方收取手续费,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ETF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经纪商必然会选择利润最大化的方案,因此更倾向于将大部分现金申购的份额流入期货市场。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ETF净流入数据漂亮,但现货价格却涨不上去的根本原因了。只有实际购买的现货比特币,才能对价格产生推动作用。
构建有机模型:解码市场密码
了解了ETF的运行逻辑,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构建一个更完善的模型:
美金申购总金额 = 现货份额 + CME期货持仓 + 期权份额 + Coinbase交易所比特币余额变化
- 现货份额: 链上可追踪的托管地址余额变化,对现货价格有正向影响。
- CME期货持仓: 机构持仓变化,反映了机构对冲的需求。
- 期权份额: 比特币期权购买量,影响相对较小。
- Coinbase交易所比特币余额变化: 反映了ETF相关的机构交易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模型存在两个误差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 ETF托管地址未完全公开: 目前只有部分托管地址是公开的,我们需要对未公开部分进行估算。
- Coinbase交易所流入流出情况: Coinbase的交易既有散户也有机构,我们需要估算来自ETF相关的机构交易量。
为了消除误差,我们可以引入系数进行预估。例如,假设ETF只公开了80%的托管地址,我们可以将链上追踪到的现货份额乘以1.2,以模拟真实持仓情况。同样,我们可以假设Coinbase交易所每天存量变化中,有50%的贡献来自于ETF相关的机构交易。
实战分析:6月23日-25日案例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我们选取6月23日至6月25日的数据进行分析:
- ETF名义净流入: 13.87亿美金,理论上需要购买约12900颗比特币。
- 实际托管数量(估算): 11208颗比特币(已考虑托管地址未完全公开的因素)。
- CME未平仓数量变化: 增加9800颗比特币。
- Coinbase比特币数量变化: 净流出6975颗比特币(已考虑散户交易的因素)。
将以上数据代入模型:11208 + 9800 - 6975 = 14033颗比特币。
计算结果与理论购买量12900颗比特币非常接近,误差仅为1000颗左右。考虑到估算因子的存在,这个结果已经非常理想。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一部分资金真正流入了现货市场,而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期货市场进行对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ETF净流入数据漂亮,但比特币价格却没有明显上涨的原因。
指标定义:现货比例与期货比例
为了更好地跟踪市场动态,我们可以定义两个指标:
- 现货比例: 以美金申购的资金最终转化成现货比特币的比例。
- 期货比例: 1 - 现货比例,反映了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对冲的资金比例。
这两个比例的变化对行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现货比例较高,则比特币现货价格与ETF净流入的正相关性更强,说明主力在实实在在地买入。相反,如果期货比例变大,则说明虽然ETF净流入数据漂亮,但实际转化成买盘的力量非常少,需要保持警惕。
根据分析,从6月23日到6月27日,现货比例约为53%,期货比例约为46%。这意味着当前行情处于比较中性的状态,与技术面分析的结果相符。
我们可以密切关注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现货比例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并且现货价格突破关键压力位,那就是一个值得布局的时刻。反之,如果期货比例持续增加,则需要警惕潜在的回调风险。
模型改进方向
虽然上述模型已经能够解释很多市场现象,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 全网扫描托管地址: 尽可能收集所有ETF托管地址,并实时监测其余额变化。
- 考虑期权份额: 将期权购买量纳入模型,提高精度。
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体系和链上数据追踪模型,你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ETF,并发现市场的先机。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