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位老饕的“惊悚”美食经历。这位老刘,为了吃顿自助餐,差点把命都豁出去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这就来扒一扒!
事情还得从老刘的一次体检说起。
突如其来的“噩耗”
话说上周四,老刘感觉脑袋有点胀,脖子也酸,就去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想做个颈椎检查。但到了医院,他心想,好久没做全身检查了,干脆一块儿查了吧!
老刘还自作聪明了一把,因为他知道六院骨科人多,床位紧张,就挂了个心内科的号。心内科相对清闲,住院检查也方便,不用排队。
7月17号,老刘顺利住进了医院,做了些常规检查,一切正常。第二天,他做了一个CTA,专门检查冠心病和心脏血管的。做完检查,老刘也没当回事。
结果当天下午4点,医生看完片子,眉头紧锁,对老刘说:“年纪轻轻,真是可惜啊!”然后又问:“家属来了没有?”
这下老刘慌了,心想:“我是不是快要死了?”他赶紧问医生,自己到底查出了什么问题。
医生告诉他,他的血管状况跟隔壁的老先生一样,心脏的三根血管都堵塞了,右边的血管和主动脉基本都断掉了。
老刘当时就懵了,问医生:“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呢?”医生说他可能偶尔会感到胸口闷痛,但他自己以为是天气或压力的问题。
老刘又问:“那这个东西,对我目前有没有危险?”医生却含糊其辞,说要进一步做心脏造影才能确定,但造影的误差很小。
这下老刘更慌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大概率还是逃不掉血管堵塞的命运。
更让人无语的是,第二天是周五,老刘想再问问医生具体情况,结果医生下班了!这让老刘感到非常崩溃,心想:“我的情况到底是危急还是不危急啊?!”
开启“人肉DeepSeek”模式
接下来的两天,老刘发挥了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开启了“人肉DeepSeek”模式,疯狂查阅各种医学资料,至少看了100篇以上的相关文章。
老刘的老婆看不下去了,劝他说,如果真的要做心脏造影,还是去中山医院比较好,毕竟那里的心内科是全国顶尖的,而且他们刚好在中山,也认识人。
老刘觉得有道理,就决定转院去中山医院。
周日,老刘又碰到了六院的主任医生,医生再次强调周一要做心脏造影。老刘冷静下来后,直接问医生,如果去中山医院,是不是更好?
医生听了有点生气。但老刘顾不了那么多了,毕竟性命攸关。
那天晚上,老刘跟值班的小医生聊天,小医生很坦白地说,中山医院的心内科是全国最好的,如果能找到主任医师,那就是全中国前五的专家,如果他们也搞不好,那就没救了。
老刘还提到,他在六院做了一系列检查,花了七千多块钱,但检查报告上没有任何结论,医生也不会解读。这让他觉得很不值。
转战中山医院
周一,老刘终于来到了中山医院。通过朋友介绍,他找到了一位心内科的专家。
经过这次经历,老刘似乎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发挥了他天生的社交属性和DeepSeek功能,恨不得在医院门口摆摊给人看病,给大家科普心血管知识。
老刘还透露,下周二他就要住院,开始做检查,看看是否需要放支架。后续情况,咱们会持续关注。
医疗公信力引人深思
老刘的这次经历,也引发了他对医疗公信力的思考。
他说,以前大家都很信任医生,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但现在,各种各样的情况,让人们不得不对医疗产生质疑。
老刘还提到,医生可能觉得他只是几百个病人之一,但他对自己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当然,医生也很辛苦。一天要看几十个病人,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还要动脑子分析病情,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挂个专家号要几百块钱,但医生要付出大量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
所以,看病找熟人,似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选择。
三文鱼的“秘密”?
在这次的自助餐中,老刘还聊到了三文鱼的问题。
有观众指出,一百多块钱的自助餐,不太可能吃到好的挪威深海三文鱼。而且,现在中国允许把虹鳟鱼也叫做三文鱼,但虹鳟鱼是淡水鱼,可能有寄生虫,不适合生吃。
老刘也觉得观众说得有道理。因为他爱吃三文鱼,对三文鱼的价格比较了解。如果真的能畅吃好的三文鱼,那自助餐的价格肯定要四位数。
而且,新疆的虹鳟鱼他吃过,脂肪线没有这么漂亮。
当然,这些只是猜测,具体情况还要看商家用的是什么鱼。但不管怎样,大家在吃三文鱼的时候,还是要多加注意,尽量选择有品质保证的餐厅。
医院 | 检查费用 |
---|---|
六院 | 7000+ |
中山医院 | 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