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大洋彼岸正在上演的某些魔幻现实主义大戏。就在我们以为对各种离奇操作已经有了足够强的免疫力时,新的剧本总能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清奇角度,精准地击穿你的认知下线。
据《纽约时报》线人吹风,特朗普政府正磨刀霍霍,打算对一份长达16年的科学结论——温室气体有害——执行死刑!你没看错,他们要推翻的不是某项具体的环保法规,不是某个特定的排放标准,而是这一切的基石,是那个如同1+1=2一样,被写进现代科学教科书的基本常识。
这操作是个什么概念?这好比一个壮汉觉得医生老拿体温计说他发烧,让他吃药打针花钱又难受,于是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都是体温计的错!只要我把全天下的体温计都砸了,宣布高于37度属于身体强健的标志,那发烧这个概念不就从根上被消灭了吗?我不就永远健康了吗?
我仿佛已经听到了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传出的得意笑声,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砸碎玻璃的声响。那是一种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之后油然而生的巨大成就感。
他们给出的官方理由更是充满了“巨婴”模式的坦诚:
理由一:2009年环保署的这个有害论赋予了该机构过大的权力。翻译一下:我家打手居然敢管到我亲爹头上了,这还了得!必须把家法改了,把打手的胳膊卸了!
理由二:对汽车制造商搞环保法规,成本会摊到消费者头上。这套说辞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他就像一个不想费力给孩子做健康餐的家长,直接塞给他一整袋薯片和一瓶肥宅快乐水,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看爸爸多爱你,那些营养师总想让你吃苦,西兰花多难受,还是薯片好吃,爸爸这是真正为你好!至于你以后会不会变成一个300斤的胖堆,会不会年纪轻轻就三高报表,那都是明天的事,谁在乎呢?重点是你现在吃爽了,而且你还得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为你着想的好爸爸!
现在我们把这份父爱如山的菜单,从薯片换成便宜几百美元的汽车和更低的油价,把未来的三高换成无法逆转的极端天气和被淹没的海岸线,你会发现这套逻辑不能说毫无二致,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是一种最高明的短期收买,用一个微不足道的眼前小利,去交换一个你未来无力承担的巨大灾难。而整个过程中最妙的部分是,那个递给你薯片的人,还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你的救世主。
这套逻辑简直就是把黑帮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搬到了国家治理层面:我们收保护费是为了维护社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不让警察管事,是为了避免你们这些守法公民被他们粗暴执法。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是一个妈生的。
所以当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内心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也不是担忧,而是一种荒谬感拉满之后,近乎于欣赏的愉悦。这是一场盛大的、以国家前途为赌注的行为艺术,其主题思想就是:为了今天能再多吃一口带血的牛排,我愿意亲手烧掉明天的整片牧场!
别笑,严肃点,这很可能就是未来几年我们会反复欣赏到的保留节目。
谁是幕后推手?
好了,让我们从这场行为艺术的观众席上暂时离开,收起脸上的笑意,走进后台,看看这场大戏的真正剧本和导演是谁。
表层上,这是特朗普团队对“深层政府”,或者说“行政国家”的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但凡对美国政治有点了解的都清楚,他们这群人对联邦政府各个机构里那些盘根错节的、不听招呼的技术官僚和法规体系早就恨之入骨。环保署,作为管天管地管空气,能直接用法规掐住工业巨头脖子的强力部门,自然是眼中钉、肉中刺。废掉温室气体有害论这个法理基础,就等于直接抽掉了环保署的脊梁骨。没了这根骨头,它就从一只还能咬人的老虎,瞬间退化成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只能喵喵叫的病猫。
以后无论谁坐在白宫,只要这块基石被砸碎了,想再重新立起来,那将是一场旷日持久、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立法战争。这是一招釜底抽薪,够狠也够绝。
但问题是,谁最希望环保署变成一只病猫?是谁在为这场行为艺术买单,并将在演出结束后享受最丰盛的庆功宴?把聚光灯从白宫移开,投向那些在德克萨斯、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的巨大阴影里。那里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利益集团。在过去20年里,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叫“气候变化”的幽灵,从科学家的小众论坛一步步走上联合国大会的舞台,最终变成了悬在自己头顶的法律枷锁。
他们花了几十亿美元进行政治游说,赞助了无数科学家去证明气候变暖是个骗局,培养了一大批否认气候变化的政客。他们比谁都清楚,只要温室气体有害这条法律金线还存在一天,他们赖以为生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需要被逐步限制、最终被淘汰的“原罪”。
所以当一个愿意为他们砸碎这条金线的代理人出现在面前时,他们会爆发出多大的能量?这根本不是一场关于科学的辩论,甚至不是一场关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资本赎买权力的交易。交易的标的就是美国这个国家参与未来竞争的资格。特朗普政府,或者说他所代表的那股力量,正在做的就是把美国的未来打包卖给那些行将就木的旧能源帝国,换取他们当下最需要的政治支持和竞选资金。
致命的逻辑矛盾
这其中最讽刺的一点是什么?是这种行为内部存在的致命的逻辑矛盾。这群人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国家安全”。他们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可以制裁这个,打压那个,把全世界的产业链搅得天翻地覆。但他们却亲手将美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技术安全和经济安全牢牢地锁死在了那几根油管子和黑乎乎的煤炭上。
他们一边警告世界不要依赖任何一个国家,要搞供应链韧性,一边却又让美国自己的未来继续深度依赖一种价格波动剧烈、地缘政治风险极高,且注定被历史淘汰的能源模式。这简直就像一个宣称要戒烟戒酒、健康养生的病人,反手就给自己点上了一根雪茄,并吹嘘说你看我这口烟抽得多有劲,这才是力量的象征。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此举彻底暴露了美国一部分精英阶层面对时代变迁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无力感。当他们发现在新能源、绿色科技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遥遥领先的领跑者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奋起直追、加大投入,而是掀桌子。
他们试图通过否定游戏规则本身来掩盖自己玩不起的窘境。既然在电动车上我干不过你,那我就宣布内燃机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归宿;既然在太阳能板上我拼不过你,那我就宣布晒太阳有害健康;既然在绿色金融上我没你玩的转,那我就宣布温室气体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阴谋。
这就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战略博弈,这是一种输不起之后的撒泼打滚,是一种面对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选择闭上眼睛并高喊“我不信,我不管,我不要”的巨婴行为。
中国或成最大赢家?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镜头从美国国内的这场闹剧拉到全球的战略大棋盘上。因为这场“自残式”的行为艺术最大的、最忠实的观众其实是中国。而且我们不仅是观众,还是这场大戏最大的、最意想不到的受益者。
当特朗普政府沾沾自喜,以为自己通过掀桌子就能迫使游戏暂停时,他们忘了最基本的一点:世界是不会停下来等待那个掉队的人的。
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是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这次革命的两个轮子,一个叫人工智能,另一个就叫绿色能源。它决定了未来谁能掌握制造业的成本优势,谁能定义下一代的技术标准,谁能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顶端。这是一个近乎于常识的判断。
而就在美国为了砸温室气体,还是不砸这种神仙议题举国上下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的时候,中国在做什么?
我们默默地把全球超过80%的光伏产能攥在了自己手里。我们默默地把全球超过75%的锂电池产能变成了自家的工厂。我们默默地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了中国的道路上。我们的风电装机容量比地球上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当美国还在为要不要给旧时代的皇帝石油大亨们再续上一份万岁万万岁的诏书时,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未来能源格局的登基大典。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系列操作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扇长达数年、甚至可能长达十年的巨大的、不可逆的战略机遇窗口正在我们面前轰然洞开。
首先是技术与产业的代差鸿沟将被彻底拉开。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巨大的惯性。当美国政府用国家信誉为化石能源背书,用法律去打击绿色能源的根基时,资本和人才会流向哪里?不言而喻。
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会选择去一个连温室气体有害都要被打上问号的国家去研究下一代电池技术吗?华尔街的资本会大规模投向一个随时可能被政策团灭的清洁能源产业吗?他们会用脚投票,而他们的目的地将是那些政策稳定、市场广阔、产业链完整的地方。
美国这一刀砍向的不是我们,而是他自己国内那些刚刚萌芽、本有希望与我们一较高下的绿色科技企业。他在用一种“弃伤权”的打法,先把自己打成内伤,然后期望我们看到他吐血的样子会吓得不敢动弹。这简直是把“战略机遇”四个大字刻在脑门上送到我们家门口。
他们每在倒退的道路上踩一脚油门,我们就在前进的道路上多铺设一段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
其次是全球治理领导权的加速易手。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美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他主导了规则的制定,掌握了话语权的高地。而现在他选择亲手炸掉自己修建的这座灯塔,那么空出来的领导者位置谁来做?
世界各国的眼睛都会看向那个在坚定不移地履行《巴黎协定》承诺,那个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绿色能源项目,那个用实际行动而不是嘴炮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
欧洲会怎么想?那些视绿色环保为政治正确生命线的欧洲国家,当看到自己最重要的盟友开始公然与全人类的科学共识为敌时,他们是会选择跟进一起跳下悬崖,还是会选择与另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走得更近?答案不言自明。所谓的西方盟友体系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价值观问题上被撕开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痕。美国将从一个领导者退化为一个孤家寡人式的搅局者。他越是疯狂地否定气候变化,就越是把其他国家推向我们的朋友圈。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国家发展道与术的终极对决。美国现在所展现的是一种典型的“术”的思维。他追求短期的利益,沉迷于局部的战术胜利,为了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麻烦,不惜损害长远的根本的“道”。
什么是“道”?顺应历史潮流,拥抱技术革命,投资国家未来,这就是“道”。什么是“术”?操弄选举议题,玩弄法律条文,用金融手段收割,这就是“术”。当一个国家开始沉迷于“术”的精巧,而忘记了“道”的方向时,它的衰落就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所有的挣扎,看上去招式灵力、虎虎生风,但根基已朽,不过是加速自身崩溃的无用功。
他们以为自己在跟我们打一场能源战争,想用重新放开化石能源的低成本优势来冲击我们的制造业,但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时代错觉。他们没有意识到当新能源的规模化效应和技术突破达到某个临界点后,其发电成本将远低于化石能源。这个临界点在中国已经到来,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即将到来。他们现在拼命要保的不是什么低成本优势,而是一堆即将变成高成本的落后产能。
他们就像在20世纪初拼命要给马车夫行业减税来对抗新兴的汽车工业一样,可笑且可悲。
如何看待这场大戏?
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场正在大洋彼岸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略“自残”大戏?我的建议是搬好小板凳,泡上一壶好茶,以一种欣赏艺术的眼光平静地围观。我们不需要愤怒,因为愤怒是留给受害者的,在这件事上,我们是事实上的受益者。我们不需要嘲笑,因为嘲笑一个正在卖力表演、以求取悦背后金主的演员是对其职业精神的不尊重。
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保持定力,然后加倍努力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他们选择了一条通往过去的、锈迹斑斑的铁轨,而我们正行驶在一条通往未来的、油光锃亮和数据流铺就的高速公路上。两条路的方向从一开始就截然不同。
一个帝国走向衰落的晚期症状之一,就是会爆发出惊人的向内的破坏力。他会开始疯狂地攻击自己体内那些最先进、最有活力的细胞,因为他那衰老的大脑已经无法理解这些新事物,并本能地将它们视为威胁。他会沉醉于过去肌肉记忆带来的虚假强大感,反复吟唱着那些古老的、早已没人相信的咒语:石油就是力量,煤炭就是工作,全球变暖是中国的阴谋……
听那生锈的齿轮转动时发出的沉重而阴哑的嘶吼,那是一个旧时代的幽灵在为自己举行一场盛大而绝望的葬礼。
而葬礼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是我们这边无数个工厂里机器的轰鸣,是无数个实验室里传来的关于电池能量密度又提升了5%的欢呼,是天山脚下、戈壁滩上那一排排迎着太阳转动的蓝色方阵在静默中汇聚成的属于未来的澎湃心跳。
他们以为自己在拆除对手的发动机,殊不知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驾驶座上深踩了一脚通往悬崖的油门。而我们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把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快、更远。这就是对这场史诗级行为艺术最好的回应。
指标 | 中国 | 其他国家总和 |
---|---|---|
全球光伏产能占比 | >80% | |
全球锂电池产能占比 | >75% |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 >全球一半 | |
风电装机容量 | >全球总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