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被誉为“高端零食第一股”的良品铺子,如今却深陷亏损泥潭,甚至要靠“卖身”求生,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刺激。从上市时市值300亿的零食茅台,到如今控股股东都要卷铺盖跑路,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是“高端零食”这块金字招牌失灵了?还是管理层把一手好牌打烂了?今天就来扒一扒良品铺子“跌落神坛”的内幕。
良品铺子的“魔幻五年”:从巅峰到“卖身”
良品铺子在2020年上市时,那叫一个风光无限,顶着“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光环,股价直接飙到85.8元,市值突破300亿。创始人杨洪春在敲钟台上笑得合不拢嘴。当时,媒体吹捧它是“中国零食界的爱马仕”,仿佛只要贴上“高端”二字,就能躺着赚钱。
然而,现实却给了它响亮的一记耳光。上市五年,营收从78亿跌到71亿,净利润从3.4亿亏到负4600万,今年上半年更是巨亏超7500万,相当于每天亏掉40多万!股价也一路暴跌,从85块跌到现在的15块,市值蒸发了250多亿。股民们亏得都够买一卡车瓜子了。
更讽刺的是,在良品铺子亏损的时候,整个零食行业却在回暖。隔壁的万辰集团靠着“陆小馋”、“好想来”这些量贩零食店,三年营收从5亿干到323亿,股价暴涨11倍!同样是卖零食,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原因很简单,良品铺子把“高端”玩成了“作死”。别人降价走量抢占市场,它非要端着架子卖高价;别人建工厂抓供应链,它沉迷代工贴牌赚快钱;别人拥抱年轻人搞直播带货,它还在靠门店慢悠悠地卖核桃。等到发现不对劲,想降价自救时,市场早就没它的位置了。
2024年一季度,良品铺子继续下滑29%。那些被低价吸引来的顾客,转眼又消失在街头新开的量贩零食店里。曾经的“优等生”,突然成了“吊车尾”。据报道,良品铺子关店,而万辰集团靠好想来、陆小馋量贩店,年赚2.94亿。而良品铺子借力零食很忙渠道,半年多赚了40%。
代工贴牌的“死穴”:没有工厂,凭什么卖高价?
要说良品铺子最大的坑,必须是代工贴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没工厂,找别人代工生产,贴个牌子就敢卖高价。比如,你在良品铺子买的一包坚果,可能和超市里10块钱的散装货来自同一个代工厂,但换个包装就能卖30块。这种模式早期确实能赚快钱,不用建工厂,不用养工人,设计个好看的包装就能“割韭菜”。但时间一长,“死穴”就暴露了:
-
没成本优势,降价就是找死
2023年底,良品铺子被逼急了,宣布300多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结果呢?营收没涨多少,毛利直接崩了。因为代工成本摆在那里,别人能降价是因为自己有工厂,能压成本,你降价就是在割自己的肉。 * 产品没特色,消费者不买账
现在零食市场竞争激烈,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都在打价格战,抖音直播间9.9元包邮的零食满天飞。良品铺子既没人家便宜,又没人家新鲜,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你说你“高端”,高端在哪?是坚果比别人大一圈,还是饼干里加了黄金? * 质量没保障,差评满天飞
代工模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品控。有网友吐槽,在良品铺子买的牛肉干,咬开全是筋;买的芒果干,甜得发苦。这些问题不是偶然,代工厂为了利润偷工减料,品牌方根本管不过来。久而久之,“高端”人设彻底崩塌,变成了“高价低质”的笑话。
管理层的迷惑操作:换老板比换衣服还勤
如果说代工贴牌是良品铺子的先天不足,那管理层的操作就是后天作死。这五年,良品铺子换老板的频率简直比换衣服还勤,简直是把公司当成了过家家。
时间 | 人物 | 职位 |
---|---|---|
2020年上市 | 杨洪春 | 董事长 |
2023年11月 | 杨银芬 | 接替董事长 |
2025年3月 | 杨银芬 | 辞职 |
2025年3月 | 程鸿 | 接任董事长 |
2025年4月 | 杨洪春 | 回归总经理 |
短短五年,换了三任董事长,两任总经理。每一任上来都要“烧三把火”,结果火没烧起来,倒把公司烧得更惨了。杨银芬上任时,信誓旦旦要靠降价拯救公司,结果越降越亏;程鸿是大学教授出身,搞战略研究还行,实操起来一塌糊涂,上任三个月就爆出控股权要转让的消息。现在杨洪春又回来,难道想靠情怀让消费者买单?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股东们的套现跑路。2023年,宁波汉翼减持套现736万;2024年,达永公司减持套现4774万。今年干脆要把控股权都卖了,这哪是拯救公司,分明是捞一笔就走。股民们气得直骂:“你们倒是套现了,我们的血汗钱怎么办?”
“高端零食”的伪命题:中国人真的需要零食界的“爱马仕”吗?
聊到这里,我们需要反思一个问题:“高端零食”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良品铺子的失败,是不是说明中国人根本不买“高端零食”的账?
其实不是,消费者并不傻。你真要是品质好、有特色,贵一点也愿意买单。比如钟薛高,刚开始卖66元一只的雪糕,照样有人抢;茅台卖1499元一瓶,还得靠抢。但问题是,良品铺子的“高端”是真高端,还是装高端?它所谓的高端,无非就是包装更精美一点,价格更贵一点,本质上还是普通零食。你花30块买一包它的坚果,和花10块买一包超市散装坚果,吃起来没什么区别。这种伪高端,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必然会被市场抛弃。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了,买零食要么图便宜,9.9元包邮它不香吗?要么图健康,无糖无添加的有机食品才是王道。而良品铺子呢?价格比不过量贩零食店,健康比不过新兴品牌,夹在中间不上不下,不亏才怪。
卖身能救良品铺子吗?新老板可能是“接盘侠”
最后说说“卖身”这件事,控股股东宁国汉议要转让控股权,听起来像是给公司找个“新爹”救命,但实际上可能是把烂摊子甩给别人。谁会接盘?无非两种可能:
-
行业巨头抄底
比如三只松鼠、洽洽食品这些同行,可能想通过收购扩大市场份额。但问题是,良品铺子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品牌口碑崩了,供应链不行,还有一堆亏损。除非价格低到白送,否则谁会当冤大头? * 跨界资本炒作
有些资本专门喜欢收购上市公司壳资源,然后包装一下再卖出去。但零食行业不是互联网,炒概念没用,最终还得靠业绩说话。要是新老板没两把刷子,接盘之后可能亏得更惨。
就算真有人接盘,良品铺子的问题也不是换个老板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彻底抛弃伪“高端”路线,要么老老实实做性价比,要么痛下决心建工厂、抓供应链。但这都需要时间和钱,新老板愿不愿意投入恐怕悬。
良品铺子的溃败:中国零食行业的生死局
良品铺子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整个零食行业的缩影。过去十年,中国零食市场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变。那些靠贴牌、靠营销、靠概念炒作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未来的零食行业,拼的是谁的供应链更高效,谁的产品更创新,谁更懂年轻人。
你可以走高端路线,但必须有真材实料;你可以搞代工,但必须有严格的品控;你可以换老板,但不能把公司当成套现的工具。
话说回来,良品铺子的下滑,真不愧是高端零食的童话破灭了。喊着什么精选进口原料,精致包装,成分优质,结果卖不动的坚果,又一袋袋躺在仓库里睡大觉。说实话,挣那么多钱,都没研究明白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光想着端着“高端”人设,谁不嫌弃你虚高啊?你这个定价倒是挺自信的,可客户早就跑到便宜又实惠的量贩零食那里去了。
人家良品铺子还说,是因为行业变化才遇到难题,这反讽说起来倒是挺高级的。难道你们这些老牌零食大佬的市场研究部都是去度假了吗?要么就继续高喊情怀,再来点颜值经济撑住场面吧,虽然从销量角度来说,好像也只是自娱自乐罢了。
明明有很多其他老牌风向标企业先跌了一波,好歹给你做了例子,你还是照样按着自己的章法烧钱,这才是行业优雅的内卷代表。不过也不必夜里哭唧唧,既然童话结束了,也许还能学学量贩零食那一套,来个咸鱼翻身,但别误会,我说的是节约成本这点,不是跟赵一鸣抢市场,让竞争更加“赌心”。好牌吸着玩吧,别老非要过河拆桥成遗憾。
高端零食的童话结束了,可到底是谁破了局?是良品铺子和三只松鼠们自作自售,还是量贩零食真有能力全面且长期取代他们的市场地位?低价换来的消费红利能否持久?健康化品质底线又放在哪里?
如今,随着巨亏年报和控股权转让同步曝光,创始团队的退出路径已清晰:用高额分红掏空现金储备,借控制权变更高位套现,将经营困局甩给接盘者。而那个曾喊出“让世界享受美味”的良品铺子,最终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是贵的好还是便宜的香?你更愿意为哪种零食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