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KPOP新纪元!听障偶像男团Big Ocean如何用手语征服世界?

发布时间: 2025-07-24 09:35:10

最近,台北101大楼下总是排着长队,原来是韩星GD的多媒体展览。韩流的魅力真是无法挡,一波接一波的韩星要来台湾,各种偶像团体成员轮番上阵。

说起K-POP偶像,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高颜值。但光有颜值够吗?当然不够!唱跳实力是标配,还得精准掌握节奏,跳出整齐划一的刀群舞。

听不见音乐也能当偶像?Big Ocean告诉你:可以!

去年出道的男子团体Big Ocean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这个团体的三名成员都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但他们却用手语把音乐变成了“看得见的艺术”。他们在韩国拥有一批忠实粉丝,在国际上也逐渐打开了知名度。不少粉丝表示,因为他们开始学习手语。当全世界都在谈论多元和包容的时候,K-POP也在悄悄地改变。

Big Ocean的三位成员分别是主唱朴贤正、Rapper李灿渊和主舞金志硕。与一般从小就开始当练习生的K-POP偶像不同,他们三人原本都有各自的工作。

与BTS的奇妙缘分

金志硕的音乐之路竟然和BTS(防弹少年团)有点关系。六年前,BTS的队长RM向他的学校捐赠了一亿韩元,专门用于帮助听障学生的音乐教育。正因为这笔捐款,他才有机会接触各种乐器,培养出对音乐的兴趣。

Big Ocean的经纪公司是韩国唯一一家专门招募身障人士的娱乐经纪公司。在进军K-POP之前,这家公司主要帮艺人接洽演出、拍摄广告,并没有自己的主力明星。公司代表表示,娱乐公司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IP,不能永远都做外包。他们认为韩国打造偶像团体的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再加上公司董事会成员有来自SM娱乐的,这让他们更有信心说服投资人。最终,他们还得到了SM娱乐的协助。Big Ocean的出道作品是用韩国手语翻唱SM大前辈H.O.T.的《GLOW》,之后才发表原创歌曲。

听不见怎么唱歌跳舞?

很多人好奇,听不见要怎么唱歌呢?成员们表示,他们通过电子耳、助听器和读唇来沟通。虽然电子耳听到的声音经过处理,听起来偏机械且会失真,而且三个成员的听力状况以及对声音的感知也不同,所以一开始的确很辛苦。为了抓音高,他们依靠调音APP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唱准,唱对了就记住当下喉咙肌肉用力的感觉。

跳舞的节奏则依靠智能手表震动和闪光节奏器来对拍子。但他们认为最难的是手语编舞,因为手语要搭配脸部表情来传达意思。有时候跳到上气不接下气,还要兼顾手和脸,难度非常高。

出道即爆红,引发国际关注

Big Ocean去年4月一出道就引发了热烈讨论。他们的第一支影片上传到YouTube后,短短两天留言就超过900条。许多听障粉丝激动地留言说,终于有了属于他们的音乐。现在,他们的Instagram账号已经快要突破百万粉丝,TikTok也有近70万人追踪。

他们后来推出了两首新歌,还分别用美国手语和国际手语来编舞,打破了语言隔阂,又圈了一大批国际粉丝。出道才一年多,他们已经到欧美巡演两次,今年还登上了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精英榜。他们也翻唱了很多知名歌曲的手语版,不少粉丝因此开始学习手语,还有外国粉丝说要学习韩国手语和他们沟通,可以说是“手语版韩流”。

手语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

首尔听障协会的会长表示,Big Ocean的成功不仅仅是偶像出道的故事,也反映出韩国听障群体近年来在文化语言权利上的集体进展。在2016年通过《韩国手语法》之前,手语被视为沟通的替代工具,不算作完整的语言,听障人士也经常被忽略,难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当时的医疗体系大多把重点放在语音训练上,而不是支持他们用手语表达自我。

在立法之后,韩国手语(KSL)被列为韩国听障人士的官方语言,政府需要投入资源,保障听障人士在生活各层面使用手语的权利,避免他们因为听力障碍受到差别待遇。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期望

现在韩国的听障群体约有25万人,超过八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语沟通。虽然有法律保障,但听障人士在生活和就业上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大城市以外的地区资源不足,各校的KSL教师不够,大专院校相关课程也很少,有即时字幕或翻译的场合不多。在就业上,他们还是常常受到歧视,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被迫从事薪资偏低、无法发挥专长的工作。

另外,多数人对手语的认识仍然有限,这让听障人士更难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听障艺术家等少数群体面临的困境更加严峻。根据韩国障碍人艺术人协会的数据,韩国登记的身心障碍艺术家有550人,从事大众娱乐领域的不到一成。因此,很多人期待Big Ocean能够为身障人士打开更多进入主流舞台的机会。

近年来,韩国社会氛围开始改变。韩国在前年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为身障艺术家打造的表演空间,提供无障碍的练习和演出环境,让不同障碍类型的创作者都能够自在地发挥,促进更多元的艺术作品被看见。

然而,Big Ocean的成功在听障社群内部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和矛盾:

  1. 手语被当成舞台上的装饰元素。 他们担心观众会把手语当成视觉效果或表演的噱头,而不是真正用来表达情感、传递文化和语言。
  2. 被当成励志故事来看。 这类励志故事往往带着听人的偏见视角,例如“哇,他们听不见还能克服这么多困难,好感人哦!”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将听障当成一种缺陷,好像只有克服障碍才值得被赞美。但对很多听障人士来说,听障并不是需要克服的问题,而是一种身份。他们用手语沟通,有自己的社群和生活方式,不需要变得像听人那样才算正常。

这正是近年来身障族群强调的观念转变:以前大家常把身障当作一种残缺,要靠医生和药物去治好。但真正的障碍往往是社会环境没有准备好,例如想要搭公车却没有斜坡道,或是看电视却没有手语翻译。障碍不一定是人的问题,也可能是社会不够包容。

Big Ocea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没有去“克服”障碍,而是用手语、震动手表等方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在做的不是变得和主流一样,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就是所谓的“障碍自豪”精神:我跟你不一样,但不需要被同情,这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Big Ocean也曾表示,希望有一天大家认识的是Big Ocean的歌声和舞台,而不是“听障偶像”这个标签。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的光芒。

成员 听力状况 职业经历
朴贤正 3岁时因高烧丧失大部分听力 YouTuber
李灿渊 小时候因高烧造成听损 听力师(高丽大学安岩医院)
金志硕 天生听力障碍 首尔声障滑雪队队员
标签: 手语 韩国 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