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真事儿,不是硅谷神话,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创业故事!主角叫 Willis Wee,大学时候因为兴趣搞了个科技博客,结果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被媒体大亨用 3000 万新币给全资收购了!这家公司就是新加坡的 Tech in Asia。
博客这玩意儿,英文叫 blog,是互联网最早期的发布工具之一。现在,你我都能轻易上手。但问题来了,怎么把博客变成赚钱的工具,再变成值钱的公司?这就是今天要扒一扒的干货!
Tech in Asia 的前世今生
想搞明白 Tech in Asia 怎么火起来的,得先回到 2010 年。那时候,互联网是发达了,但信息这块儿,东西方还是有点差异。Willis Wee 当时在大学,对创业公司、科技圈特别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亚洲这方面的靠谱信息。
这里咱们学到一个关键点:成功的商业案例,得有一个 “Idea Founder Fit”,也就是创始人得对这个想法有热情,光为了赚钱,很难做起来。Willis Wee 不光自己有这个需求,他的外国朋友也一样。所以,他做的 Tech in Asia,不光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解决了上百万人的信息需求。
打造高估值的基石:商业模式
任何企业,想要估值高,都得把商业模式给琢磨透了。就拿 Aeon 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它就是个百货公司,这没错,它是个零售连锁店。但零售背后,它还提供信贷服务、贷款等等。为什么能做起来?因为它有个好的商业地基——零售。
想要壮大公司,得先搞清楚自己的核心业务是什么。核心业务,是持续赚钱的地方。有了现金流,才能拓展到其他渠道。Willis Wee 当时做对了什么?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核心就是内容质量和更新,确保读者不会离开。这才是商业地基。
Freemium 模式:免费增值策略
现在去 Tech in Asia,你可以免费读几篇文章,但想看更多?那就得付费升级会员。说到 Freemium 模式,免费增值,我可是深有体会。之前做 ZF 的时候,也搞过这套,两个月吸引了 2500 多个用户,规模看起来很大,但问题也来了。
办活动要场地费、食物、人工,成本太高!所以,如果你想用 Freemium 模式,真的要三思。如果你的用户规模不够大,付费意愿也不会太高。如果 Tech in Asia 一开始在马来西亚做,估计悬。但它在新加坡,一切就好说了。当时,靠着 Freemium 模式,Tech in Asia 很快就有了可观的收入。
飞轮效应:让企业自动运转
有了流量,就可以进一步搞其他的收费渠道了。 Willis Wee 开始转动他的飞轮效应(Flywheel)。老板们是不是经常觉得头疼,啥都要自己管?那是因为你没建立起飞轮效应。有了飞轮效应,企业才能自动运转,就算你不在,公司也能照常运营。
飞轮效应怎么打造?Willis Wee 开始举办大型活动,Tech in Asia 的科技大会、科技展等等。早期这些活动赚钱吗?我觉得还好,更多是为了确保 Tech in Asia 能保持品牌水准,成为行业标杆。一说科技行业、科技展,大家就想到 Tech in Asia,想到 Tech in Asia,流量就回到内容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当年 Willis Wee 就是靠着举办大型活动,加上优质的内容平台,形成了飞轮效应,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权威。在东南亚聊起新创圈,你肯定会想到 Tech in Asia。
每一个公司想要高估值,都得有自己的权威。内容就形成了 Tech in Asia 的权威,在这个基础上,又建了活动,活动和内容又形成了飞轮效应。
满足用户需求:产品多元化
有了飞轮效应,就可以看看内部的需求了。有了内容基地和大型展会,肯定会有一批特定的用户。要么是对科技圈有热情的人,要么是想找好公司投资的投资者,要么就是新创公司。
新创公司需要招聘,投资者需要看到值得投资的新创公司。 Willis Wee 很快就把这些产品给做了出来,招聘板块、融资信息等等,重新加入飞轮效应,增加了变现渠道。
他还观察到,很多公司在招商、融资的时候,不懂得怎么包装自己,怎么把品牌故事拍出来。就像来我们节目的 Kee Nguyen Coffee 和其他商家一样,都想找投资者。为什么需要节目曝光?因为这些节目吸引到的是潜在的顾客和投资者!
回到 Tech in Asia,Willis Wee 当时就是用自己的品牌权威,加上团队的媒体专业,搭建了 Tech in Asia Studios,帮助更多企业包装品牌故事。这就是 Tech in Asia 的四部曲,把公司做大做强,变成高估值的企业。
如果把这四个业务放在一起,你会发现 Willis Wee 只做了一件事:围绕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
别小看飞轮效应和每日精进
其实不要小看飞轮效应,大家有没有听过每天进步 0.01% 的理论?很多人觉得,要拓展生意,就要做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卖韩国餐的,突然想卖日本餐。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也能省点成本,但更多的是把你的专业知识搬到其他行业去。
如果你没有庞大的资金和好的团队,其实非常吃力不讨好。这时候,不如把产业链做深。如果你是做韩国餐的,能不能再拓展一个韩国餐外卖?专门给人家自提?所以,关键还是飞轮效应。
被收购的真相:战略价值
聊了这么久,终于到了高潮时刻:Willis Wee 怎么让人家以 3000 万新币巨款收购?他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他在 2010 年创立 Tech in Asia,被收购的时候是 2023 年。这十多年,单靠飞轮效应,达成了庞大的价值。如果你单靠自己运营,啥都要亲力亲为,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
最近我跟一个马来西亚天使投资机构的财政 Barry 聊过,他会来我们节目分享关于合并、收购的行业知识。他发现,很多马来西亚的并购,都发生在上市公司或者很赚钱的公司。其实这是非常可惜的。
传统的 SME 公司,也可以通过并购来退出。如果你是传统公司的老板,没有退出机制,很多老板都是把公司传给孩子,如果孩子不要接手怎么办?所以很多公司到最后,没有继承者,只能变卖资产,这对老板来说是不公平的。毕竟你经营了十多年,难道公司真的不值钱吗?
所以,我和 Barry 讨论过后,接下来也会做合并和收购的服务。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来私信。
回到今天的这个故事,Tech in Asia 当时为什么会被收购?收购它的是 SPH media,新加坡最大的传统媒体公司之一。它收购 Tech in Asia,只有一个原因:战略性的收购。身为一个庞大又传统的媒体公司,想要与时俱进,要么自己创办新媒体部门,慢慢经营,要么就花钱收购一个不错的公司,继续拓展业务。
这些传统公司,很多时候都非常有钱。今天要跟创始人分享一点:有没有想过自己的退出机制?不要想着出来创业就要收购别人,成为最后的赢家。赢家也很辛苦的。如果你能聪明地把公司好好规划,再卖给有钱的公司,好好退出,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我在 2023 年参加一个创业比赛,推广一个新创平台。评审问我,如果谷歌或者其他公司也做一样的东西,你会受影响吗?当时我的答案很蠢,我说肯定会受影响,但我们有先发优势,建立了社群,不容易被取代。
其实这个答案只有 50-60 分。聪明的创业者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硬刚,什么时候不需要,把公司好好卖掉再退出,也是一个很好的举动。有了钱,你才能做其他的东西。如果你是传统行业,好好想想这一块。
如果创业家只需要学一个东西,我希望你们学到的是,飞轮效应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飞轮效应,就别和我聊估值。单靠创业家自己的努力和亲力亲为,每一天都去做这些辛苦工作,不可能打造一个高估值的公司。就算你能打造出来,也没人会买,因为他们要收购的是一个有制度、有系统的公司。
如果 99 Speedmart 的老板不想干了,要卖掉公司,你知道 99 Speedmart 有多么系统吗?很多人以为它就是个杂货店,但它内部几时进货、进什么货、卖多少、怎么上架,都非常清楚。只有这样的公司,才有价值,卖的时候才有人要。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希望你们学到一些东西,我们下期再见!
项目 | 数值(新币) |
---|---|
收购金额 | 3000万 |